陕服主页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登载我院教师文章
2022-08-19
阅读:

        2022年8月18日,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登载我院教师杨芝、院长颜毓洁教授文章——《“西迁精神”融入高校<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实践教学探颐》,以下是全文:

内容提要: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守正创新为基本考量,以西迁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实践教学为基本路径,力求探颐索隐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机理与实施图景,努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西迁精神;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参观了交大西迁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展,满怀深情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中宣部首次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西迁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引发了广大高校师生乃至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共鸣,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守正创新为基本考量,以西迁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实践教学为基本路径,力求探颐索隐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机理与实施图景。

(一)西迁精神与《德法》课程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德法》课程作为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西迁精神锻造和凝练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党爱国的家国情还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涵养着新一代年轻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传承。新时代西迁精神教育拓展和丰富了《德法》课的教育教学内容,也深刻体现和彰显着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西迁精神与《德法》课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契合,也必然赋能西迁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为契机,持续加深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积极采用案例式、对话式等教学方法,做到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在大学生的“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西迁精神与《德法》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融合

《德法》课第三章中国精神的教育教学与西迁精神教育内容的多角度融入与契合,可使本章节教学内容更加灵动化,为本门课程思政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多有裨益。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会让当代大学生去追忆和回顾上世纪50—6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与热血交织、一往无前的峥嵘岁月。在《德法》课程教育教学中,应率先将西迁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与教材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融入其中:用“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弘扬传统”的创新精神,去深化拓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精神,不仅要引导他们了解西迁精神背后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力量,更要让他们深深感到造就西迁精神的老一辈”西迁人”的风骨与品格,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不仅是理念的坚守,更是行动的传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材第三章中国精神、第四章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系列知识点有效联动讲授,从而使西迁精神的价值传承目标会更加全面化与广泛化,达到增强大学生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情感目标教育。

同时,“西迁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一种基于国家、民族未来和个人发展的精神思考和时代之问,弘扬西迁精神可以有效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和内涵。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一部“西迁史”更是一部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奋斗史。在西迁岁月中涌现出一大批立志报国的新中国知识分子,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光和热”的潘季教授,“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卢烈英教授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的“西迁人”为切入点进行案例式教学,达到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感教育的目的。

2.西迁精神与《德法》课程人生观、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德法》课程教育教学看,这一问题有效答案必将涉及到第一章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与第二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若要从“西迁精神”的教学内容看,则要深化与拓展西迁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教育,就是说,西迁精神可以为《德法》课程第一章、第二章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20世纪50—60年代,“西迁”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坚强拼搏、勇敢果决的老前辈。西迁的蹉跎岁月磨炼了他们的意志、锻造了他们持之以恒的坚毅和执着,纵使面对西部落后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环境,他们仍不怕困难,奋发图强,义不容辞,只为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这一代西迁人不仅肩负着开发祖国西部的历史使命,而且也展现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气魄。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果敢刚毅的西迁精神,让当代大学生看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图景,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方可大展宏图。这就为当代大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第二章),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第一章)提供了深深的历史启迪和实践经验。

3.西迁精神与《德法》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当下中国国家、社会和个人是非曲直判断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品质与价值传承的时代表达,更是新时代我国国民精神风貌的深刻体现。在《德法》课程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安排在第四章内容中。西迁精神发轫于上世纪50—60年代国家建设之初,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民族复兴之时。一代代交大人秉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新时代将西迁精神庚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这与《德法》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契合并融会贯通:西迁精神的核心与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契合,西迁精神所呈现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这就为《德法》课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素材与践行参考。

(二)凸显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

1.加强与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程相关理论教学的紧密衔接

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建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是贯彻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近年来增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与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大思政课教师在分析西迁精神与《德法》课程内容的融合时,应充分考虑这门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防止出现理论于实践相断层的现象。

对此,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德法》课程实践教学应以西迁精神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指导依据;实践教学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模式,将因课堂教学的局限不能充分展开的知识点在以实践教学的方式中呈现。我们的体会是:以西迁精神为补充的理想信念教育,单纯依靠课堂理论讲授很难提升到学生的信仰层面,大学生的理性认知未必都能一次性过度到情感认知。因此可通过实践教学中的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模式等作为课堂理论教学之补充,使大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老一辈“西迁人”的心路历程,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大学生自我修养与爱国信念力量,而实践教学所得结论与体悟最终需回归到理论教学的目标导向。

2.实践课教学应凸显西迁精神教育的特色和靓点

西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刻体现了交大老一辈“西迁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交大人及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德法》课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中,应努力紧扣西迁精神的教学主题和要求,积极营造西迁精神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在设计各实践环节时应尽量呈现出鲜明的西迁精神教育特色,让大学生不仅获得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而且更应该使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体验、所见所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主动打开心扉世界,以接受西迁精神所带来的对自身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的震撼与影响,以达到提高西迁精神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反馈的教学经验与不足,以引导实践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3.彰显学生参与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程实践教学的主体性

思政课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或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而实践课的教学应旨在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教师教学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德法》课程实践教学中,各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内容是否主题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是否强烈;教学方式是否新颖有吸引力,等等,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实践课教学方案时,应该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以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教学内容为主攻方向,以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为关注点,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参与感,使他们真正主动参与其中且对西迁精神教育教学产生浓厚兴趣,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受到西迁精神教育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三)努力探索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就思政课改革创新而言,真正的入脑入心教育需要将理论课教学效果延续体现到学生的行为上,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传承行动”上下功夫,不忘初心,笃行才能致远。在教学中我们真切感到“笃行”是西迁精神传承的最好名片,有鉴于此,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的实践教学路径应该不断拓展、教学方式应该不断创新,呈现出多样化、全面性的特征,体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与特色来。当前思政课教师应按照《德法》课的课程性质、不同章节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难易程度,从理论课堂教学中延伸出具有实践课教学意义的“五个课堂”教育,并进行层次性的实践教学实验,从而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充分彰显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实践教学的融合性特点和特征。

1.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西迁精神“感悟课堂”教育

第一课堂即以教室为实践环境,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重在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应。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务必要重视西迁精神实践教育的全方位融入。在《德法》课教学中,教师在系统讲授西迁精神融入理想信念、以西迁精神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等知识点时,可将知识体系进行具体化凝练,拟定相关活动主题,通过讨论、表演、演讲、讲故事、感悟分享等课堂实践形式,由学生介绍西迁模范、讲好西迁故事、发出西迁声音,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西迁精神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做到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德法》课实践“讲”与“学”的过程中认识自觉,产生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潜移默化地将西迁精神植入内心信念。

2.重视翻转课堂主体转换特点,打造西迁精神“传承课堂”教育

翻转课堂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角,故教师将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实践教学时,应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与主动性特点,重视校园实践模式的西迁精神传承与培育。学生以校园为环境背景,充分利用校园的人与物达到《德法》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如成立西迁精神学习社团、打造西迁精神学生团队,举办学生领域的西迁精神微型讲座;也可以进行合作式的西迁精神调查问卷、访谈西迁精神教师团队成员、举办弘扬西迁精神学习角的相关学术活动,将具体的西迁精神情怀上升至广泛的民族精神传承,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明识与真懂,让老一辈西迁人的精神品质在学生相互合作、主动参与的氛围中得到彰显,尽显新时代“西迁人”的青春风貌,从而实现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的现实追求。

3.依托第二课堂延展性作用,形成西迁精神“体验课堂”教育

第二课堂属于辅助性课堂,主要进行与第一课堂教学任务相关但不局限在教室的教学活动,相对而言更加的灵活和丰富。在《德法》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西迁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根据目标需求,依托社会环境尤其以红色文化基地、历史博物馆等为主要教学点进行认知学习、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从而打造实景体验式课堂教学。如将参观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感受交大师生在那个年代历经的峥嵘岁月,来认识新中国知识分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锲而不舍、玉汝于成”精神,是他们在国家人才短缺情形下,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坚定爱国主义理想,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才智,把力量用在教育发展的伟大事业上,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是他们用“笃行”淬炼出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当代大学生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融入灵魂,写进行动,做到传承,做“西迁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4.重视网络教育普及趋势,打造西迁精神“云端课堂”教育

近年来,线下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打造西迁精神教育的“云端课堂”提供了契机,部分因地域等原因不能开展线下实践教学的高校也可推荐学生参观西安交通大学线上博物馆数字展厅,让学生虽未实地参观,但仍然能够通过这一展厅身临其境的体会老一辈的“西迁”奋斗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完美融合,感受历史文化精神与现代科学技术传承方式的激情碰撞,从而激发数字时代下大学生的精神共鸣,主动将西迁精神内化为爱国主义情怀,再体现到报国行动之中,做到知行合一。亦或者重视VR虚拟仿真技术在《德法》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模拟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环境、虚拟五六十年代义无反顾进行西迁的模范人物,使学生沉浸式体验重走西迁路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西迁人的义无反顾与无私奉献,在情与感的交融中做到真信笃信,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坚定,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弘扬者。

5.依托成就课堂鼓舞性作用,形成西迁精神“模范课堂”教育

“成就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获得成功体验,是保证《德法》课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升华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交大人“西迁”事迹是新中国全体人民众志成城的历史缩影,于国家而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生动展现的精神传承有利于促进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个人而言,交大师生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贵品质值得新时代所有青年大学生学习。教师在进行上述实践教学之后,也应该通过感悟课堂或者线上展示平台进行汇报,及时对大学生对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展示、汇报、总结及表彰,增强学生学习西迁精神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树立实践期间的学生模范与典型,让学习西迁精神的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西迁”典范,巩固西迁精神融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综上,多种实践教学课堂教育全程全方位全员、共融共促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西迁精神融入《德法》课实践教学的实际育人功效,而西迁精神的现实价值与《德法》课程的教育教学作用若合符节,目标一致。《德法》课实践教学要善于引鉴这一内容,使“西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过程中愈发丰富与生动。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西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1JDSZK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芝,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颜毓洁,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