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领域出现了众多创新产品,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也将给学校教育带来重要变革。其中,学校德育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及时跟进、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加速创新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机遇挑战,有效设计学校德育工作,是当前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人工智能让德育工作目标更加精准。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形成对学生特点、发展状态、心智模式、教育规律等知识、信息、数据的有效集成,让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段、年级、班级、学生,帮助学校形成“一校一策”“一师一策”“一生一策”。德育资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之间的壁垒逐渐瓦解,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进行编辑或二次创作,时时处处可以创造德育资源,德育素材的快捷方便获取也为均衡化使用资源提供了可能。
人工智能让德育工作场景更加多样。通过虚拟场景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或再现模拟真实环境,辅以体验式、游戏化的方式,增加视、听、触、嗅等生理感受,让国情教育、价值教育、历史教育的情境更加逼真,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触发情感,启发自我教育。在实际授课场景中,人工智能还可以采集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言行、情绪、状态等数据,细致地呈现“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帮助师生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学习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人工智能让德育工作内涵更加丰富。当前,德育课堂面临从碎片到体系、从知识到场景、从记忆到思考、从主观评价到智能评价等多维度转向。因此,必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教育方式上,加强德育仪式活动探索智能化的创新,在虚拟现实中同步搭建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不断促进学校数字文化家园建设。在素质培养上,学校智能化的治理趋势也已经对校长、教师乃至家长提出了数字能力要求,学校不同岗位的德育责任也将随之重构。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提升学校德育的课堂、活动、仪式的有效性,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提炼和凝聚,运用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和推送,实现精准传播和分发,主动做德育内容的生成者、传播者、使用者。归根到底,看得到人的德育才是好的德育,人工智能的关键还在于“人”。要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多创造属于“我们”共同的情感、经历和记忆,依靠学校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传递公共的精神和价值,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的“能”与“智”,帮助校长、教师更好地发现每个学生,让教育的阳光照耀和成就每个学生。
(作者:严帅,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党委书记)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