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呢
其实对这个问题有不少观点和看法,但总体来讲不会超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之所以说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要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作一个区别。古代的语文教育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同的,过去的语文教育是文言文教育,现在的语文教育是白话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现在我们十六年的语文教育学习的内容能称之为经典的少之又少。对于国学的概念当然也有比语文教育更宽泛的看法,你比如说《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另一种观点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所说:国学就是研究我国传统学术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考古学、中医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的学问。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历史上最早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20世纪初中国学者提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的概念,它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此后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概念:
第一种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是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北京师范大学张岱年教授说:国学是指一国的学术,学术是系统而专门的学问,国学即一国的系统而专门的学问。
第二种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即国学就是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中产生的学术、学问。这个概念接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表述,其范围比第一种要大一些。
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
目前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指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
因此“国学”内涵可以有三个层面:
第一、国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如对《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国学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第三、“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天人合一”等。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国学作为一国的学术,指一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对中国来说就是指中华人文精神。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涵。当然,在强调价值理念为“国学”核心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国学”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不能把“国学”收缩为单纯的精神、理论层面,而应该系统梳理“国学”演变的轨迹。
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曾说: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尖端科技方面,我们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国外去了。“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以证明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