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教材采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统一教材,分上篇中篇下篇,章节内容非常丰富,为突出课程主要内容,把握历史脉络,厘清主流和主线,以便重点突出,纲要教学团队提出分专题开展教学,经过教学实践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可听性、提高学生的上课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从以下四点进一步完善、修正专题教学的内容。
1.专题设置要有主题和主线
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艰辛曲折的“问道”和“寻路”的历史,一代一代的有识之士上下求索救亡图存的“大道”,探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路”。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一次次求索都没有成功,都没有找到科学思想和正确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最先进的中国人从十月革命那里看到人类进步的曙光,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马院纲要教研室的教学团队紧紧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主题和主线,提炼凝聚第一个专题近代中国为什么挨打;第二个专题中国为什么要复兴;第三个专题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四个专题党史百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2.专题设置要让问题凸现
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为什么之后总是挨打,这需要对第一个专题近代中国为什么挨打1840年前的历史做一个扩展补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大历史观。把中国的历史放在中国的历史大视野里认识问题,放在世界历史里看问题。教会青年学习历史坚持对比的宽广视阈下,自觉地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坚持问题导向,制造矛盾,引起高潮,让学生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专题以一连串平行发问或树形发问递进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学生课前准备就是尝试为解决问题收集素材的过程;上课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后总结上交学习心得是对问题的整体系统梳理加工的过程。
3.专题设置要让学生发声
思政课教学绝不能简单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对象,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采取多种形式情景体验引导学生积极热情参与专题设置与评估中。例如第三专题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让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红色影视剧,甚至可以让学生对影视剧重新创作,根据专业特长让学生以“祖国河山我来描绘”、 “传承红色经典——为建党百年发”声“2021年红色经典影视配音”等形式参与课堂,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在整个社会中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声者。
4.专题设置让鲜活案例出彩
习总书记3.18讲话指出:千校一面、万人一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态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各地各校以及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在开展专题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西安咸阳近距离的博物馆,历史遗迹,红色基因,收集创作微型案例。密切关注国内外新闻动态、案例形式历史资料与现实现代化建设成就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现场体验实践活动相结合,二者相互渗透,让学生即有理论高度,又有生动的实践基础,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立体交叉互通教学模式。让案例贯穿专题教学的始末,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与现实联动起来。
通过对专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让大学生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习近平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要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