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毛泽东:一个中专生的逆袭
编者按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3周年纪念日。今天让我们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
一
1918年,也就是中华民国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此时都已是成名大V。李大钊自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已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年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陈独秀也被北大蔡元培校长三顾茅庐聘来做了一年多文科系主任;胡适则以27岁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身份当上了北大教授。即便年龄最小仅有21岁的张国焘,也已是北京大学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别问我为什么都是北京大学的,谁让那时清华还没有设立大学部呢。
那么本文主角毛泽东此时在做什么在这一年的夏天,经过了5年半漫长的刻苦学习,毛泽东成功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中专学历,做了小学教员。这一年,毛泽东25岁。等等,为什么胡适27岁已是留洋博士,毛泽东25岁才熬到中专学历呢这就是沿海大城市户口和内地小山村户口的社会资源差距。胡适出生在上海浦东新区(当时属江苏省松江府),在上海享受最先进的教育资源,17岁就兼任英文教员了。而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从穷山沟走出来接触现代教育已经很迟,18岁才小学毕业。同样是顶尖的聪明人,生活环境差距所造成的起跑线差距就是这么大。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25岁才毕业的大龄师范中专生,又没有任何过硬的家世背景相助,在相当拼爹的民国时代竟然笑到最后,后半程一路超越留洋博士、北大教授甚至首富女婿大总统,果断地逆袭成功夺得天下。厚积而薄发,猛人就是这么任性。
二
毛泽东的逆袭在成功前并非无迹可寻,从青年时代便立下远大志向并持之以恒便是他登天的阶梯。在毛泽东中专毕业前夕的1918年4月,他自主创业发起了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改造成什么样呢就是缩减劳苦大众与达官贵人之间的财富、地位、权力鸿沟。平等,人类世界自奴隶社会以来最难实现的东西,也是毛泽东毕生追求的目标。1919年,毛泽东执笔《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写到:“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而得自由而已。各种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它打倒”。为此,他甚至在晚年留下毁誉参半,但有良知的人,应该能领会他的本心。
新民学会除了带给毛泽东远大志向外,也为他日后的逐鹿天下打下了一个初步的班底。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李维汉、萧三、蔡畅、谢觉哉、罗章龙等这些学会优秀代表,都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不低的地位。1921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获取了中国革命IPO事业的原始股,当然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股东,陈独秀和张国焘的地位仍然比他高很多,但在毛泽东一路滚雪球吸纳投资成为控股方的进程中,新民学会这个班底以及他们再扩展的人脉发挥了格外重要的作用。他们并非出于封侯拜相的私心,而是看到毛泽东提出的革命路线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真正出路,为此不计得失肝胆相照。
三
1924年1月,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共第一次合作,促成了毛泽东与民国历史上的另一名超级大V蒋介石在人生轨迹上的短暂交汇。此时,毛泽东以湖南代表出席,在国民党领导层排第十三,党内地位略高于蒋介石。但蒋介石正得孙中山宠信,身居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要职,在实权上倒是远胜毛泽东了。
短暂的交汇过后,就是决绝的分道扬镳。毛泽东眼睛向下看,看到了平民大众的疾苦,不停地问自己怎样让劳苦大众摆脱苦难,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个始终萦绕在毛泽东脑海的深刻难题,终于被他1925年12月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所解答,那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找到了中国共产革命可以依靠的强大力量:社会金字塔底部近两亿的赤贫农民。而蒋介石眼睛却一直向上看,寻找军阀扩张军火和地盘所需要依附的资本财阀,最终他搭上